巖石:是天然產(chǎn)出的,由一種或多種礦物(部分為火山玻璃物質,膠體物質,生物遺體)組成的固態(tài)集合體,是地球內力和外力地質作用的產(chǎn)物。
巖漿:是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fā)組分的高溫黏稠的硅酸鹽熔漿流體。
巖漿巖:是由巖漿凝結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通常按成巖環(huán)境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
巖漿作用:巖漿自產(chǎn)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
造巖礦物:構成巖石主要成分的礦物,稱造巖礦物。常見礦物的有石英、角閃石,輝石、橄欖石、方解石,云母,長石。
主要礦物:火成巖中含量高,一般在10%以上,并在確定巖石大類名稱上起主要作用,可作為區(qū)分巖類根據(jù)的礦物。如花崗巖中主要礦物是長石和石英。
次要礦物:火成巖中含量較少, 一般在10%以下對分類定名不起主要作用,但可作為確定巖石種屬依據(jù)的礦物。如閃長巖中的石英,可有可無,并不影響巖石的命名。
副礦物:火成巖中含量極少的礦物,一般不超過1%,在個別情況下,可達3%左右。
巖漿礦物:是巖漿冷凝過程中形成的礦物,也稱原生礦物。
巖漿期后礦物:是巖漿基本冷凝之后,由于受殘余流體影響而形成的礦物。
成巖礦物:是巖漿完全冷凝成巖后,由于物化條件改變,原來處于高溫下穩(wěn)定的礦物就變得不穩(wěn)定,向著更穩(wěn)定的狀態(tài)轉變而形成的新礦物。
色率:暗色礦物在巖石中的百分含量稱為色率,又稱顏色指數(shù)。
巖漿巖的結構:是指巖石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形態(tài)特征以及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反映的巖石特征。
巖漿巖的構造:巖漿巖中各種礦物集合體間或礦物集合與巖石的其他組分之間的空間排列,充填空間方式所構成的巖石特點。
反應邊結構:即一種礦物顆粒周圍生長有另一種礦物鑲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反應邊結構。例如,橄欖石外圍可反應成為輝石,輝石外圍可反應成為角閃石,角閃石外圍又可反應成為黑云母。
文象結構:巖石中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狀的石英有規(guī)律的鑲嵌插生在鉀長石中,其中石英嵌晶具有形同的光性方位。
輝綠結構:在板條狀斜長石組成的格架內填充一粒或幾粒與其大小相當?shù)妮x石,這種結構被稱為輝綠結構。
同化混染作用:指巖漿熔化、熔解或交代圍巖及捕虜體而使巖漿成分發(fā)生改變的作用,叫同化作用。
二、沉積巖
巖漿巖:在地球巖石圈表層常溫嘗壓條件下,母巖經(jīng)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化學作用和某種火山作用的產(chǎn)物,經(jīng)搬運、沉積形成層狀的松散沉積物,而后固結而成的巖石。
風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巖石,在水、空氣、太陽能以及生物的作用和影響下,發(fā)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
物理風化作用:使母巖發(fā)生機械破碎,而化學成分極少或根本不變化的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不僅使母巖破碎,而且其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也發(fā)生本質的改變,直至形成在地表條件下新的穩(wěn)定礦物組合或產(chǎn)生可溶解的化學物質的過程。
生物風化作用:生物對巖石、礦物產(chǎn)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
碎屑物質:母巖機械破碎的產(chǎn)物。
沉積分異作用:沉積巖的原始物質經(jīng)過搬運、沉積而分化為比較簡單的沉積物類型的作用。
機械沉積分析作用:主要受物理因素支配的分異作用。
成巖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巖石的作用。
陸源碎屑巖:由母巖機械破碎產(chǎn)生的碎屑物質經(jīng)搬運、沉積及壓實膠結等作用而形成的巖石。
添隙物:位于碎屑及碎屑顆粒之間均可起膠結作用或填充作用的物質。
雜基:主要指來源于母巖風化成因的粘土和粒度<0.03mm的細粒碎屑物,一般以粘土為主,由流水搬運,并與碎屑物質一起機械沉積。
膠結物:指碎屑顆粒和雜基之外的化學沉淀物質,常是結晶的或非結晶的自生礦物,在碎屑巖中含量小于50%,它對碎屑顆粒起膠結作用,使之變成堅硬的巖石。
沉積巖構造:沉積巖各個組成部分于沉積期形成的空間分布和排列的方式。
層理:在 巖石形成過程中產(chǎn)生的,由物質成分、顆粒大小、顏色、結構構造等的差異而表現(xiàn)出的巖石成層構造。
水行層理:主要見于細粒的泥巖、細沙砂巖和泥晶灰?guī)r中,由彼此間與層面平行的平直細層所組成。
平行層理:在較強的水動力條件下,由平坦床沙的遷移而形成的,而非靜水沉積。主要見于砂巖中。
波狀層理:細層呈對稱或不對稱的波狀起伏,但總的方向與層面平行,前積層和后積層均保存了的層理。
交錯層理:在層內由一系列傾斜的細層與層面或層系界面相交,又稱斜層理。
層面構造:巖層表面呈現(xiàn)出的各種構造痕跡。
波痕:由于介質的運動,在沉積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種波狀起伏的構造。
底模:是砂質物充填于泥質物層面上的凹槽和凹坑內,而在砂巖的底面上構成的突出的硬模。
槽模:由于流水在下伏泥質沉積物層面上沖刷先造成凹坑,然后被上覆砂質沉積物填充和覆蓋,經(jīng)成巖固結以后,在上覆砂巖的底層面上形成向下凸出的小包,實為下伏泥質沉積物的層面上沖坑的印模。
溝模:由流水攜帶某些“工具”對底部泥質沉積物進行刻劃或沖擊所形成的痕跡印模。
同生變形構造:在同生期或成巖早期,當沉積物還處在塑性狀態(tài)時發(fā)生的變形。
包卷層理:在細砂、粉砂沉積物液化過程中,流水施加的剪切力或在斜坡上的重力作用,使沉積物發(fā)生滑動,使一個層內的原始的層理構造發(fā)生復雜的“褶皺”,形成連續(xù)分布的開闊向斜和緊密背斜組成的“包卷”狀態(tài)。
結核:在礦物巖石學特征上與周圍沉積物不同的、規(guī)模不大的包體。
疊層石:是由藍綠藻細胞分泌粘液質陷捕和粘結沉積質點而成的。
同生結核:與沉積作用同時形成的,結核不切穿層理,而是層理繞過結核呈彎曲狀。
成巖結核:成巖階段物質重新分配的產(chǎn)物。部分切穿層理,部分被圍巖掩蓋,并見層理周圍結核彎曲。
后生結核:形成于沉積物固結成巖以后,常見裂隙和層面附近,它現(xiàn)切穿層理而無層理彎曲現(xiàn)象。
繼承色:主要決定于碎屑顆粒的顏色。
自生色:決定于沉積和及成巖過程中自生礦物的顏色。
次生色:在后生作用階段或風化過程中,原生組分發(fā)生次生變化,由新生成的次生礦物所造成的顏色。
圓度:碎屑顆粒的棱和角被磨蝕園化的程度。
球度:碎屑顆粒接近球體的程度。
結構成熟度:指碎屑物質在結構上接近于最終產(chǎn)物的程度。砂巖中分選性、磨圓度及基質含量都影響其結構成熟度。
成分成熟度:是指砂巖中碎屑組分在風化、搬運、沉積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穩(wěn)定的產(chǎn)物的程度。
內碎屑:主要是沉積盆地內沉積不久的,半固結或團結的碳酸鹽巖層,受波浪或水流作用,破碎、搬運、磨蝕、再沉積而成成的碎屑。
泥晶基質:直徑<0.03mm,是泥級的碳酸鹽質點,在碳酸鹽巖中起基質膠結,支撐作用和碎屑巖中的雜基相當。
亮晶膠結物:和碎屑巖中化學膠結物相當,指充填于原始顆??紫吨械幕瘜W沉淀物質,對碳酸鹽顆粒起膠結作用,粒度>0.01mm。
示底構造:在碳酸鹽巖的粒間或粒內孔隙中,有兩種不同的充填物,下部為泥晶、微晶碳酸鹽礦物,色較暗;上部為亮晶碳酸鹽礦物,色較淺,兩者界面平直,能表示巖層的頂和底。
竹葉狀灰?guī)r:是一種常見的礫屑石灰?guī)r。礫屑磨圓度較好,分選也很好,基質部分主要為灰泥,很多有亮晶膠結物。
鳥眼構造:在泥、粉晶的石灰?guī)r中,常見一種毫米級的,多呈定向排列的,多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形似鳥眼的構造。
濁積巖:廣義的濁積巖指形成于深水沉積環(huán)境的各種類型重力流沉積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積巖的總和。
三、沉積環(huán)境與沉積相
沉積環(huán)境:在物理上、化學上和生物上均有別于相鄰地區(qū)的一塊地球表面。
沉積相:一定沉積環(huán)境的物質表現(xiàn)。相就是能表明沉積條件的巖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規(guī)律綜合,因此,相就是沉積物形成條件的物質表現(xiàn)。
建設性三角洲:在堆積期以河流作用為主、泥沙在河口區(qū)的“堆積速度遠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條件下形成的三角洲沉積體,具有增長快、沉積厚、面積大、向盆地方向突出、砂泥比低和常成鳥足狀或朵狀外形的建設性特點。湖泊三角洲幾乎都為此類型,在海洋三角洲中,大型河流入海的河口處多以發(fā)育建設性三角洲為主。
破壞性三角洲:被侵蝕改造的三角洲。常去游形成時間短和面積小、外形呈鳥嘴狀或港灣裝的特點。
無障壁海岸:無障壁海岸位于與大海連通性好的海岸地帶,他與廣海之間無障壁島、沙壩或生物焦隔開,故水循環(huán)良好,鹽度正常。又稱廣義的海灘。
障壁海岸:由于近海岸的區(qū)域有一凸起的地形而把海岸與廣海陸棚隔開,這種海岸成為有障壁海岸或堡島海岸。
四、變質巖
變質作用:地殼中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由于其所處地質環(huán)境的改變,在新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發(fā)生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改造與轉變叫變質作用。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
正變質巖:原巖為巖漿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
副變質巖:原巖為沉積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
變質分異作用:成分、結構構造均勻的原巖,經(jīng)變質作用形成礦物成分、結構構造不均勻的各種作用。
特征變質礦物:變質巖中的某些新生礦物的存在,對指示原巖成分和變質作用性質、強度有特殊的意義,稱為特征變質礦物。
碎裂結構:礦物顆粒發(fā)生裂隙、裂開并在顆粒的接觸處和裂開處被碎裂成許多小顆粒(也稱碎邊),因而礦物顆粒的外形都呈不規(guī)則的棱角狀、據(jù)齒狀,粒間則為粒化作用形成的細小碎粒和粉末。但破碎的顆粒間一般位移不大。
碎斑結構:當破碎劇烈時,在粉碎了礦物顆粒中(稱碎基)還殘留有部分較大的礦物顆粒,很像斑晶(既碎斑),稱為碎斑結構。碎斑形狀不規(guī)則,具撕碎狀邊緣、裂紋,波狀消光發(fā)育。碎基是細小碎粒至隱晶質的粉末,小碎粒往往也具有波狀消光。
糜棱結構:礦物顆粒幾乎全部破碎稱微粒狀(或細粒至隱晶質),并在應力作用下發(fā)生了礦物的韌性流變現(xiàn)象,破碎的微粒呈明顯的定向排列,形成明顯的定向構造(條帶、條紋),其中可殘留少量稍大的礦物碎片(碎斑,常為石英、長石等),稱糜棱結構。當碎粒直徑<0.02mm時,可稱超糜棱結構。
變晶結構:是巖石在變質作用過程中重結晶和變質結晶作用所成的結構。
變余構造:巖石經(jīng)變質后,仍保持原巖的構造特征稱為變余構造。變余構造是恢復原巖性質的重要標志。
變成構造:經(jīng)變質結晶和重結晶過程形成的構造稱為變成構造。
千枚狀構造:變質重結晶程度不高,礦物顆粒肉眼還不能分辨,僅在片理面上見有強烈的絹絲光澤,此系絹云母、綠泥石密集排列所致,經(jīng)常還表現(xiàn)許多小皺紋,這種微片理常常細而薄,鏡下見新生變質礦物微粒呈密集的連續(xù)排列或呈現(xiàn)微皺紋。
片麻狀構造:主要為粒狀礦物,同時伴有部分成定向排列的片狀或柱狀礦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斷續(xù)分布。一般它們的重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構造角礫巖:指由于應力作用原巖破碎成角礫狀被破碎細屑充填膠結或有部分外來物質膠結的巖石。將這樣的結構稱之為破碎角礫結構。它是動力變質巖中碎裂程度中等的巖石。構造角礫巖在斷層破碎帶廣泛分布。其厚度取決于破碎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