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護理:保障生長發(fā)育
新生兒每天需睡眠 16-20 小時,睡眠質量直接影響生長分泌,護理核心是 “營造睡眠環(huán)境、培養(yǎng)正確睡眠習慣”。
1. 睡眠環(huán)境
溫度與濕度:室溫控制在 22-25℃,濕度 50%-60%(可用溫濕度計監(jiān)測,干燥時用加濕器,避免寶寶呼吸道干燥);避免空調 / 風扇直吹寶寶,可調整風向或用擋風板。
光線與聲音:白天保持柔和自然光(幫助寶寶區(qū)分晝夜),夜間用小夜燈(亮度以能看清寶寶為準,避免強光刺激);保持環(huán)境安靜,避免突然巨響(可輕聲白噪音輔助睡眠,模擬子宮環(huán)境)。
床品選擇:
床墊:選擇軟硬適中的嬰兒床墊(避免過軟導致窒息風險,過硬影響舒適度);
床品:僅鋪嬰兒床單,不使用枕頭、被子、毛絨玩具(新生兒頸部肌肉未發(fā)育,枕頭易導致窒息;被子易捂住口鼻,可用襁褓或睡袋替代,保暖且);
睡姿:優(yōu)先仰臥(美國兒科學會推薦,降低嬰兒猝死綜合征風險),避免俯臥(除非醫(yī)生指導,如早產兒需俯臥促進肺部發(fā)育);若寶寶吐奶,可在喂奶后 1 小時內適當側臥(需家長在旁看護,避免翻身俯臥)。
2. 睡眠習慣
避免 “抱睡”“奶睡”:寶寶犯困時放在床上,讓其自主入睡(可輕拍、哼歌安撫),長期抱睡 / 奶睡易導致寶寶依賴,難以獨立入睡;
規(guī)律作息:白天喂奶后可陪寶寶玩 10-15 分鐘(如看黑白卡、輕聲說話),夜間喂奶后保持安靜,幫助寶寶建立 “白天活動、夜間睡眠” 的節(jié)律。
新手家長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 1:給新生兒綁腿—— 新生兒腿部彎曲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因在子宮內長期蜷縮),無需綁腿,綁腿會影響髖關節(jié)發(fā)育,可能導致髖關節(jié)脫位。
誤區(qū) 2:頻繁給新生兒剃胎發(fā)—— 胎發(fā)會自然脫落,頻繁剃發(fā)易損傷頭皮毛囊,增加感染風險,若需理發(fā),用嬰兒專用理發(fā)器(留 1-2cm 長度)。
誤區(qū) 3:寶寶哭鬧就喂奶—— 哭鬧可能是困了、尿了、不舒服,需先排查原因,再針對性安撫,避免過度喂養(yǎng)(導致腹脹、吐奶)。
誤區(qū) 4:自行給寶寶用藥—— 新生兒肝腎功能未發(fā)育,用藥需嚴格遵醫(yī)囑(如退燒藥、感冒藥,不可用成人藥或隨意增減劑量)。
喂養(yǎng)姿勢:兼顧舒適與防嗆奶
正確姿勢能幫助寶寶順利吞咽,減少嗆奶、吐奶風險,常見姿勢有 3 種:
搖籃式(常用):媽媽坐姿,用手臂托住寶寶的頭部和身體(寶寶的頭部略高于軀干,背部靠在媽媽手臂上),使寶寶的腹部緊貼媽媽腹部,奶瓶傾斜 45°,讓奶嘴充滿奶液(避免奶嘴中有空氣,導致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側躺式:媽媽和寶寶都側躺(方向一致),寶寶的頭部與媽媽胸部平齊,奶瓶從寶寶側面傾斜送入,適合夜間喂養(yǎng)(注意避免媽媽睡著后壓到寶寶)。
抱球式(防吐奶):將寶寶的身體靠在媽媽的前臂上,寶寶的頭部略高于腳部,另一只手握住奶瓶,適合容易吐奶、脹氣的寶寶(減少奶液反流)。
喂養(yǎng)后處理:減少吐奶、脹氣,清潔器具
拍嗝排氣:喂養(yǎng)結束后,立即將寶寶豎抱起來,讓寶寶的頭靠在媽媽的肩膀上(用干凈的毛巾墊在寶寶下巴和媽媽肩膀之間,防止吐奶弄臟衣服),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臀部,另一只手呈空心掌,從寶寶的腰部向上輕輕拍打背部(力度要輕柔,避免用力拍打),直到寶寶打出嗝來(通常需要 5-10 分鐘,若寶寶沒打嗝,可豎抱 20-30 分鐘再放下,避免立即平躺導致吐奶)。
清潔器具:喂養(yǎng)后及時清洗奶瓶、奶嘴(按 “喂養(yǎng)前清潔流程” 處理),不可將剩余的奶液留到下次喂養(yǎng)(奶液在室溫下放置超過 1 小時易滋生,即使冷藏,再次加熱也可能破壞營養(yǎng),且增加感染風險)。
避免立即平躺或劇烈活動:喂養(yǎng)后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也不要搖晃、翻動寶寶(如換尿布可在喂養(yǎng)前進行,若喂養(yǎng)后需換尿布,動作要輕柔,避免抬高寶寶腿部),防止奶液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