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異常
新生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不適,家長需通過 “觀察體征、記錄數(shù)據(jù)” 判斷健康狀況,重點監(jiān)測以下指標:
1. 體溫監(jiān)測
測量方式:優(yōu)先選擇腋下測溫(、方便),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寶寶腋窩中央,夾緊 5 分鐘,正常體溫為 36-37.2℃;避免口腔 / 肛門測溫(新生兒不配合,易損傷黏膜);
異常處理:
體溫>37.5℃:先減少衣物、降低室溫,1 小時后復測,若仍發(fā)熱(>38℃),需就醫(yī)(新生兒發(fā)熱可能提示感染,不可自行用藥);
體溫<36℃:立即用毛毯包裹寶寶保暖,喂溫奶(提升體溫),若體溫持續(xù)偏低,需就醫(yī)(可能提示保暖不足或疾病)。
2. 排便與排尿監(jiān)測
排便:
新生兒出生 24 小時內需排出 “胎便”(墨綠色、粘稠,無臭味),若 24 小時未排便,需就醫(yī)(排除腸道畸形);
母乳喂養(yǎng)寶寶:1-2 周內每天排便 2-5 次(黃色、糊狀),2 周后可能減少至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正?,F(xiàn)象,因母乳吸收好);
配方奶喂養(yǎng)寶寶:每天排便 1-3 次(黃色、較稠);
異常情況:排便帶血(鮮紅色 / 黑色)、水樣便(每天>6 次)、(排便困難、大便干結,持續(xù) 2 天以上),需就醫(yī)。
排尿:
出生 24 小時內排尿 1-2 次(尿液偏黃,因胎尿濃縮),3 天后每天排尿 6-8 次(尿液清澈或淡黃色);
異常情況:24 小時排尿<3 次(可能提示喂養(yǎng)不足或脫水)、尿液持續(xù)深黃(可能提示黃疸加重),需就醫(yī)。
3. 黃疸監(jiān)測
生理性黃疸:出生 2-3 天出現(xiàn),4-6 天達到高峰,7-10 天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xù) 2-4 周),表現(xiàn)為面部、眼白發(fā)黃,寶寶精神好、吃奶正常,無需特殊處理(可適當曬太陽,每天 10-15 分鐘,避免暴曬,保護眼睛和會陰部);
病理性黃疸:出生 24 小時內出現(xiàn)、持續(xù)超過 2 周(足月兒)/4 周(早產兒)、黃疸程度重(蔓延至軀干、四肢)、寶寶拒奶、嗜睡,需立即就醫(yī)(可能需藍光,避免膽紅素腦病)。
新手家長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 1:給新生兒綁腿—— 新生兒腿部彎曲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因在子宮內長期蜷縮),無需綁腿,綁腿會影響髖關節(jié)發(fā)育,可能導致髖關節(jié)脫位。
誤區(qū) 2:頻繁給新生兒剃胎發(fā)—— 胎發(fā)會自然脫落,頻繁剃發(fā)易損傷頭皮毛囊,增加感染風險,若需理發(fā),用嬰兒專用理發(fā)器(留 1-2cm 長度)。
誤區(qū) 3:寶寶哭鬧就喂奶—— 哭鬧可能是困了、尿了、不舒服,需先排查原因,再針對性安撫,避免過度喂養(yǎng)(導致腹脹、吐奶)。
誤區(qū) 4:自行給寶寶用藥—— 新生兒肝腎功能未發(fā)育,用藥需嚴格遵醫(yī)囑(如退燒藥、感冒藥,不可用成人藥或隨意增減劑量)。
喂養(yǎng)姿勢:兼顧舒適與防嗆奶
正確姿勢能幫助寶寶順利吞咽,減少嗆奶、吐奶風險,常見姿勢有 3 種:
搖籃式(常用):媽媽坐姿,用手臂托住寶寶的頭部和身體(寶寶的頭部略高于軀干,背部靠在媽媽手臂上),使寶寶的腹部緊貼媽媽腹部,奶瓶傾斜 45°,讓奶嘴充滿奶液(避免奶嘴中有空氣,導致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側躺式:媽媽和寶寶都側躺(方向一致),寶寶的頭部與媽媽胸部平齊,奶瓶從寶寶側面傾斜送入,適合夜間喂養(yǎng)(注意避免媽媽睡著后壓到寶寶)。
抱球式(防吐奶):將寶寶的身體靠在媽媽的前臂上,寶寶的頭部略高于腳部,另一只手握住奶瓶,適合容易吐奶、脹氣的寶寶(減少奶液反流)。
喂養(yǎng)后處理:減少吐奶、脹氣,清潔器具
拍嗝排氣:喂養(yǎng)結束后,立即將寶寶豎抱起來,讓寶寶的頭靠在媽媽的肩膀上(用干凈的毛巾墊在寶寶下巴和媽媽肩膀之間,防止吐奶弄臟衣服),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臀部,另一只手呈空心掌,從寶寶的腰部向上輕輕拍打背部(力度要輕柔,避免用力拍打),直到寶寶打出嗝來(通常需要 5-10 分鐘,若寶寶沒打嗝,可豎抱 20-30 分鐘再放下,避免立即平躺導致吐奶)。
清潔器具:喂養(yǎng)后及時清洗奶瓶、奶嘴(按 “喂養(yǎng)前清潔流程” 處理),不可將剩余的奶液留到下次喂養(yǎng)(奶液在室溫下放置超過 1 小時易滋生,即使冷藏,再次加熱也可能破壞營養(yǎng),且增加感染風險)。
避免立即平躺或劇烈活動:喂養(yǎng)后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也不要搖晃、翻動寶寶(如換尿布可在喂養(yǎng)前進行,若喂養(yǎng)后需換尿布,動作要輕柔,避免抬高寶寶腿部),防止奶液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