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很多企業(yè)都開始準備年后裁員。
奧迪近期裁員的消息曝光,就廣受關注。
德國時間11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奧迪表示已與勞資委員會達成基本協(xié)議,將在2025年前裁員9500人,約占奧迪員工總數的10.6%,并簡化德國兩家工廠的運營。這一舉措將為奧迪節(jié)省6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65億元),以支持奧迪向電氣化與數字化轉型。該協(xié)議將于11月29日生效,有效期10年。
據了解,此次減員并非經營問題,而是為了推動電氣化轉型。奧迪表示,為了適應未來,將透過優(yōu)退方案和自然人力更替達成裁員目標,一些工作崗位不再需要,同時也會增加新的職位,將會在電動汽車和數字化領域新增約2000個新職位,所以實際減員人數約為7500人。
奧迪在聲明中提到:“公司必須變得精簡以適應未來,這意味著公司不再需要一些崗位……”此次裁員將包括管理職位,且裁員將通過員工流動和提前退休計劃沿著人口結構曲線進行,以確保公司保持9.0%至11%的利潤率。
根據奧迪與勞資委員會達成的協(xié)議,本來裁員后奧迪將把剩余約5萬名德國員工的就業(yè)保障延長至2029年底,并將從2021年起完善公司養(yǎng)老金計劃,該保障排除了強制裁員的可能性。
豪車組合“BBA”另外兩家寶馬、奔馳日子也不好過,近期宣布了裁員計劃:
寶馬正在和工會代表及供應商談判,預計裁員6000人;奔馳宣布將全球范圍內裁減1100個領導職位,通過削減人力成本實現利潤的計劃。
*圖片來源:UniCareer自制 | 數據來源于網絡
一系列動作,無不證明著,離寒冬過去還很遙遠。
觀察員想起今年曾有某重點院校的學生爆料:某車企不招車輛工程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反而青睞計算機、通信相關專業(yè)的學生。
有人會抱怨著,今年的天怎么變的這么快,知名車企的金飯碗說沒就沒了,往年都很搶手的車輛工程應屆生都沒人要了。
這一問題,某車高管曾解答過:“沒什么好意外的,現在的裁員,10年前特斯拉用代產品就已經告訴你了。”特斯拉的代產品就是一臺電動智能化汽車,這是未來的汽車的樣子。其實未來趨勢它早就告訴你了,只是你不知道,于是被拋棄。
時代拋棄你時,其實已經跟你打過招呼了。
企業(yè)什么情況下會裁員
就像之前提及的“網易暴力裁員”,引起全網口誅筆伐。
也許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震驚,中國最的互聯網公司,每年利潤數百億元,怎么會對自己的員工如此冷漠無情?其實這并不奇怪,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很多互聯網公司看似風光無限,其實也都背負著各自巨大的壓力。
網易,最近幾年游戲主業(yè)的增速放緩,電商業(yè)務始終難有實質性突破,甚至不得不在今年將網易考拉賣給了阿里,網易有道雖然近期在美國上市,但是業(yè)績上依然虧損,而且虧損持續(xù)擴大。網易剛剛公布的第3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收入增長了11%,和去年同期35%的收入增速相比大幅放緩。當收入增長面臨瓶頸,只有通過控制成本費用,才能避免凈利潤進一步下滑。在控制成本的要求下,對于公司執(zhí)行層面的人員而言,眼里最關心的就只有業(yè)績考核背后的一個個冰冷數字,從而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關懷。
人們之所以對網易暴力裁員的事件給予巨大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同情弱者的本能,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從這位網易員工的遭遇,很多人也隱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天發(fā)生在網易員工的事情,明天可能就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這位網易員工可以通過一篇刷屏文章,將公司的內部糾紛演化成公共事件,最終迫使網易道歉并且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但是,大多數人并沒有這么“幸運”,在遭遇不公正待遇之后只能默默承受。
當前經濟形勢下,裁員盛行,誰也不知道明天自己會遭遇什么不測,在網易暴力裁員事件背后,人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自己突然也遭遇了不公正裁員,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一個悲哀的現實是,作為一個弱小的個體,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武器可以保護自己。
為什么不是降薪,而是裁員?
裁員引發(fā)的社會負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求職市場明顯低迷,稍微好一點的崗位都會涌現大批競爭者。
年輕的應屆生被辭,或許就是錯失應屆生身份,還能鼓鼓勁從頭開始。中年被辭,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小孩的教育支出,稍不注意就能壓垮一個家庭。
讓人不禁疑惑,難道企業(yè)就非得裁員嗎?降薪不可以嗎?為什么有些企業(yè)明明賺錢也要裁員?
有數據顯示,當一個公司降低薪水時,表現的那些員工將會離開公司,并且往往會加入競爭對手的團隊,這反而會加劇公司的財政危機。
與之相反,如果公司選擇減少員工數量,領導層就可以掌握主動權,讓工作效率低的員工離開。
那怎么看待很多企業(yè),一邊招聘一邊裁員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通過平薪甚至降薪的方式,招攬到更的人才,實現內部人員優(yōu)化。
2、業(yè)務線調整,某些業(yè)務線裁員,某些業(yè)務線招聘。
3、“裁掉會說的,招來會干的”。某些員工在一家企業(yè)呆久了成為老油條,這些人呆在舒適區(qū)不思進取,降低企業(yè)效能。這時候,企業(yè)會將這些人“一鍋端”,而招來工作熱情高、效率高、業(yè)務水平高的“三高人群”。
企業(yè)永遠是利益優(yōu)先,同事之間或許會有些許“人情”,但制度和人之間沒有溫情,無論是工作1年還是工作5年,該裁員就裁員了,不是乞求降薪就能保留住工作機會的。
裁員是無解的嗎?
有人會說,你想讓公司不將你淘汰掉,就要找到自己在公司不可替代性!
然而這也是非常矛盾的,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會盡量使得所有工作都是可復用性,可替代性的,所以才會有各種SOP(標準操作流程),以求將人員流動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
所以,沒有不可代替的職位,只有不可代替的人。
大多數人只要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做好,達到公司的預期,就已經是一名合格的員工了,如果能夠超出公司的預期完成目標,大概率就會升職加薪了。
當然,嚴格意義上來說,對企業(yè)來說也很少有不可取代的人(馬云這樣的除外,不過馬云也從阿里巴巴卸任了不是嗎?)
那,裁員是無解的事情嗎?
也不能這么說。
首先我們需要擺正的心態(tài)就是,裁員并不一定意味著否定你,你大可以把它當做換一份工作的契機,2019年了,這個時代中換工作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裁員并不可怕,問題的關鍵在于:
被裁員之后你是否擁有再次找到工作的能力。
簡單來說你需要擁有提高團隊整體水平的能力,把工作內容抬高一個水平,讓組織逐漸適應更高的崗位職責,抬高組織的預期,那么組織會認為這個人不可替代。
在剛進入職場時,每個人都無可避免要做一些可復用性、可代替性的工作。
因此,可以先把“做好可復用性、可代替性的工作”定位一個小目標,而這里的“做好”,可以理解為“做得比其他人都好”。
那么,即使在面臨企業(yè)裁員,你不是被留下的那一個,你也不會成為那個無法再就業(yè)的那個,因為你在上一份工作中確實做出了成績,那么自然會有下一個公司愿意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