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性狀
本品由蟲體及從頭部長出的子座組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3-8mm,表面深棕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單生,細長圓杜形,長4-7cm,直徑約3mm;求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頭部與柄無明顯區(qū)別;質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淡。
干濕度:蟲草采挖出來是濕的,經過刷凈、曬干到市面上銷售。處理的干度不一樣,儲存時放在冰箱中也會讓干度變化。一般來說干度都要求在95%以上,純干也不行,用手輕輕一抓就有可能折斷(斷條形成的其中一個原因,銷售過程中,抓來抓去就斷了一些)。
死草:冬蟲夏草死掉了挖出來的就是死草。
癟草:由于采挖時間晚,蟲體營養(yǎng)被草頭吸收過多從而導致蟲體變癟,甚至變空,一般情況下,癟草伴隨著草頭過長的現(xiàn)象產生。也有后期儲存不當,導致受潮化苗導致變癟的。
混草:將品質低的蟲草混到高品質的蟲草里面一起按高品質蟲草銷售。
現(xiàn)如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記錄有冬蟲夏草的典籍是1694年汪昂撰寫的《本草備要》,書中是這樣記錄冬蟲夏草的:“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止勞咳。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復化為蟲”可以說形容得相當貼切。